我認為應該。因為時代環境變了,經典需要和其他媒介競爭。堅持要正襟危坐慢慢讀的話,只怕越來越少人會有心機打開經典著作。速讀總比不讀好。
我最近喜歡現代文學,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認為現在自己的閱讀和寫作都要將貨就價,才真正是表達到我想表達的東西。
無論古典一開始是如何寫成的,研讀古典一般來說都需要一個合適的環境,例如大學或者修道院等等。
但現代文學的創作環境往往是非常不理想的。卡夫卡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他是生活得很不得志。至於其他的作家,成名前往往也十分潦倒,需要在狹窄的生活環境之中擠出一些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想表達的想法。
但調轉頭說,我覺得他們的作品往往是對於現代人不太穩定,以及意義未明的生活的一個合適的回應。
畢竟對於多數人,包括我自己來說,非常穩定有一班朋友一起好好研究文學、哲學的日子不是很長。1,000個喜歡閱讀的人,真的成為專業學者的人可能1個也沒有。而在學界當中的種種江湖是非和辛酸,相信也不足為外人道。
上一代的香港成功人士,有不少在事業上獲得一個穩健的基礎後,就以閱讀和寫作為樂。而且縱觀此類人士的作品(例如Warren Chan的古今中外),也可以見得出和傳統式學院式的寫作(或是現代文學創作)的一些分別。很多時候這些作品都不能避免是基於一個專業上成功人士的角度,去提出一些觀點和想法:該些作品的讀者群,都是假定對於他們的專業成就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尊重的。
對於該些作者來說,這種寫作的手法是適合他們的生活環境的。但這種寫作手法適合我嗎?到底今時今日用什麼體裁來分享閱讀的樂趣,才是最適合?
在此時此刻來說,我覺得寫blog是一個最適合的方法。時間投資上不必為多;另一個角度看,讀者群也不必為多,我原本的朋友多加一兩個已經很好了。和我的blog post並列的,不是什麼認真的學院式的著作,或者小說等等文學作品,而是Instagram post ,WhatsApp messages,YouTube videos。
但換過角度說,唯一推使讀者繼續閱讀下去的純粹是這些文章的吸引力(如有的話)。因為根本沒有人會覺得這些blog post是由有用的self-help或者有任何學術的權威背書。
也正如現代文學一樣,讀者看見了文章,也不必要細心去讀。我最近看了尤利西斯譯本上集(一個內地的翻譯者金隄譯的)。絕大多數的頁數,我瞄一瞄就算,沒有仔細去讀。
但正如該書的序言所說, James Joyce其實是很享受寫這本書的;序者也建議讀者見到喜歡的文章就慢慢細讀,但不喜歡的就直接跳過,反正當時很多文學名宿也坦承是看不完整本書的。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其實對不少文學愛好者來說,很多經典的著作連眼睛掃一掃也未有機會。在這個環境裏面,其實我又何必求有讀者會仔細讀我的東西呢?眼掃一掃不就很好嗎?
換過角度來看,我們看Game of Thrones的時候幾分鐘的鏡頭背後已經有一整個團隊以小時甚至以日計嘅心血。創作者花的時間:享受者所花的時間,可能是作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參考比例。
假如文章不能靠透過速讀來欣賞的話,在注意力市場上他還有什麼競爭力?沒有競爭力的話,經典還能對現代人保持同樣的魅力嗎?梁文道說過:我們不能重新聽到巴赫聽過的音樂,不是因為樂器變了,而是環境變了。在一個沒有任何音響的年代,在教堂內第一次聽到巴赫演奏的感覺,是現代人不能重溫的。同理,在孔子和顏回中間傾談、辯論的感受,也不是秦漢之後,儒學成為顯學之後可以重溫的。